咨询电话
0329-32271465
电 话:0329-32271465
传 真:0256-924441142
邮 箱:admin@momentarch.com
地 址: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市香港区时达大楼5986号

微信扫一扫
宗白华(1897-1986),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文 / 宗白华一禅境的体现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转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条理。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里形容这三境层极为精妙: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这是直观感相的渲染)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这是活跃生命的转达)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
(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江顺贻评之曰:“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
西洋艺术内里的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相即是第一境层。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旷达体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第二境层。至于象征主义、体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于第三境层。
而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晋宋画家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意会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如冠九在《都转心庵词序》说得好:南宋 马远《竹涧焚香图》 “‘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
‘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仙不易学而禅可学。
学矣而非栖神幽遐,涵趣寥旷,通拈花之妙悟,穷非树之奇想,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其何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
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缔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体现的圆成。绘画内里也能见到这意境的层深。
明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禅僧画家 牧溪《莲鸟图》 “凡画有三层。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按此为身边近景)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
(按此为眺瞩之景)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停处是也。(按此为无尽空间之远景)然又有意有所忽处,如写一树一石,必有草草点染取态处。
(按此为有限中见取无限,传神写生之境)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按此为借有限以体现无限,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征境界)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极迥色极略色之谓也。
”于是绘画由丰满的色相到达最高心灵境界,所谓禅境的体现,种种境层,以此为归宿。戴醇士曾说:“恽南田以‘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诗句)、品一峰(黄子久)笔,是所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画也而险些禅矣!”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消息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释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辉煌光耀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组成“禅”的心灵状态。
《雪堂僧人拾遗录》里说:“舒州太平灯禅师颇习经论,傍教说禅。白云演僧人以偈寄之曰:‘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境。’灯得偈颂之,未久,于宗门方彻渊奥。
”禅境借诗境表达出来。荆浩《 匡庐图 》 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缱绻悱侧,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缱绻悱恻,才气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焦点,所谓“得其环中”。
超旷空灵,才气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光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二道、舞、空缺: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庄子是具有艺术天才的哲学家,对于艺术境界的分析最为精妙。
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体现启示着“道”。在《养生主》里他有一段精彩的形貌: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若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尧乐章)之会(节也)。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虽然,技经肯棨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交织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犹豫满 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马远《寒江独钓》“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音乐的节奏是它们的本体。
所以儒家哲学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云:“天地絪蕴,万物化醇。”这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
石涛题画云:“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掌握到天地境界!德国诗人诺瓦理斯 (novalis)说:“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地发光。”石涛也说:“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灼烁。”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
苏轼《枯木怪石图》艺术家经由“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那么艺术意境之体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意会和震动中降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象一照像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修建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修建的意匠。
马远《踏歌图》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体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历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焦点,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品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行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精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行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在这舞中,严谨如修建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疾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
艺术演出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马远《对月图》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
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道子平生绘事,自得无出于此。”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缔造,具象而成飞翔。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详细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气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
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寄义极深: 谁沉冥到那无边际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马远《松月图》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是就“生命自己”体悟“道”的节奏。
“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辉煌光耀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气获得道真“玄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云: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
使离朱(色也,视觉也)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马远《碰杯玩月图》吕惠卿注释得好:“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非无非有,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相的象征作用。
“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缔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的皪于象罔里。歌德曾说:“真理和神性一样,是永不愿让我们直接识知的。
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内里观照它。”又说:“在璀灿的反光内里我们掌握到生命。”生命在他就是宇宙真际。
他在《浮士德》内里的诗句:“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更说明“道”、“真的生命”是寓在一切变灭的形相里。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说得好: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这诗和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田汉译):“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都能喻无尽于有限,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马远《岁寒三友图》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运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降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运动。(参见拙作《中西画法所体现的空间意识》)于是“舞”是它最直接、最详细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翔。
庄严的修建也有飞檐体现着舞姿。杜甫《观公孙大娘门生舞剑器行》首段云:昔有美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郭熙《窠石平远图》天地是舞,是诗(诗者天地之心),是音乐(大乐与天地同和)。中国绘画境界的特点修建在这上面。
画家解衣盘礴,面临着一张空缺的纸(表象着舞的空间),用飞翔的草情篆意谱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照像机所摄万物形体的底层在纸上是组成一片黑影。物体轮廓线内的纹理形象模糊不清。
山上草树崖石不能生动地表出他们的脉络姿态。只在大雪之后,崖石轮廓林木枝干才气显出它们各自的弈弈精神性格,恍如铺垫了一层空缺纸,使万物以嵯峨突兀的线纹呈露它们的绘画状态。
所以中国画家爱写雪景(王维),这里是天开图画。中国画家面临这幅空缺,不愿让物的底层黑影填实了物体的“面”,取消了空缺,像西洋油画;所以直接地在这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用各式皱文表出物的生命节奏。(石涛说:“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同时借取书法中的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意会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
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马远《梅花书屋》庄子说:“虚室生白。
”又说:“唯道集虚。”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体现方法,使诗境、词境内里有空间,有激荡,和中国画面具同样的意境结构。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尤能转达这空灵动荡的意境。唐张怀瓘在他的《书议》里形容王羲之的用笔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在这里,我们见到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北宋 郭熙《早春图》王船山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岂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
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那边,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高日甫论画歌曰:“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三人的话都是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体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盛唐王、盂派的诗固多空花水月的禅境;北宋人词空中激荡,绵渺无际;就是南宋词人姜白石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周草窗的“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也能以空虚烘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但就它渲染的境象说,还是不及唐人绝句能“无字处皆其意”,更为高绝。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盛行,于盛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和谐艺术意境的实相。
王船山又说:“工部(杜甫)之工在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右丞(王维)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又说;“右丞能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这话极有意思。
“心自旁灵”体现于“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形自当位”,是“咫尺有万里之势”。“广摄四旁,圜中自显”,“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这正是大画家大诗人王维缔造意境的手法,代表着中国人于空虚中创现生命的盛行,细组的气韵。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王船山论到诗中意境的缔造,另有一段精湛微妙的话,使我们意会“中国艺术意境之降生”的终极凭据。
他说:“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然因此而诗则又往往缘景缘事,缘以往缘未来,经年苦吟,而不能自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高眼藏。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唐、宋人诗词是这样,宋、元人的绘画也是这样。尤其是在宋、元人的山水花鸟画里,我们详细地浏览到这“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
空中激荡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画家、诗人对万物一视同仁,往往很远的微小的一草一石,都用工笔画出,或在逸笔撇脱中表出微茫昏暗的意趣)万物浸在光被四表的神的爱中,平静而深沉。深,像在一宁静的梦中,给予观者的感受是一澈透灵魂的慰藉和惺惺的微妙的意会。
北宋 范宽《临流独坐图》中国画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花飞翔,和画上虚白,溶成一片,画境恍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借王船山评王俭《春诗》绝句语)。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盛行,贯彻中边,往复上下。古绢的黯然而光尤能转达这种神秘的意味。
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缺,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眼见的实质,而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的境界。(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这种画面的结构是植根于中国心灵里葱茏絪緼,蓬勃生发的宇宙意识。王船山说得好:“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感人无际矣!”这不是唐诗宋画给予我们的印象吗?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
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地方。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
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山河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苏东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唯道集虚,中国修建也体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空寂中生气盛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倪云林诗云: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嫒,东风发微笑。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Narciss)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
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自命不凡,虽感空寂,却有东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然自足。(中西精神的差异相)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责任编辑:子曰图片泉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关键词:宗,白华,中国,艺术,的,意境,宗,白华,1897-1986,华体会体育app
本文来源:华体会体育-www.momentarch.com
- 2023/04/09宗白华:中国艺术的意境
- 2023/04/09生活里,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和艺术的
- 2023/04/09极致的孤苦,画师John Caple Artist的艺术绘
- 2023/04/05姚谦:收藏本来就该寂寞的作者:姚谦20